孟子 · 第十三卷 · 盡心上 · 第二十七節

· 孟子
孟子曰:“飢者甘食,渴者甘飲,是未得飲食之正也,飢渴害之也。豈惟口腹有飢渴之害?人心亦皆有害。人能無以飢渴之害爲心害,則不及人不爲憂矣。”
拼音

所属合集

#孟子

譯文

孟子說:“飢餓的人覺得任何食物都好吃,乾渴的人覺得任何飲料都甘美,他不知道飲料、食物的正常味道,是因爲受了飢渴的損害。難道只有嘴巴肚皮受到飢渴的損害嗎?人心也都有這類傷害。假如一個人能夠不把飢渴的損害變成對心的損害,那麼即使發現自己有不及他人的地方,又有什麼值得憂慮的呢?”

賞析

本章以飢不擇食、渴不擇飲因而常常受到損害爲比喻,說明人心也會因飢渴而被不正確的學說所損害。估計本章也是針對楊子、墨子之類來說的。 孟子認爲,一個人要對於各種思想意識有所認識,有所鑑別,有選擇地吸收其中的養分。這樣,即使發現自己有不及他人的地方,那也是很容易迎頭趕上的,又有什麼值得憂慮的呢? “口腹爲飢渴所害,故於飲食不暇擇,而失其正味;人心爲貧賤所害,故於富貴不暇擇,而失其正理。” “人能不以貧賤之故而動其心,則過人遠矣。”

孟子

孟子,名軻,或字子輿,華夏族(漢族),鄒(今山東鄒城市)人。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。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。與孔子並稱“孔孟”。後世追封孟子爲“亞聖公”,尊稱爲“亞聖”,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《孟子》一書,屬語錄體散文集,是孟子的言論彙編,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。 ► 271篇诗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