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 · 第五卷 · 滕文公下 · 第九節 [] 孟子

公都子曰:“外人皆稱夫子好辯,敢問何也?” 孟子曰:“予豈好辯哉?予不得已也。天下之生久矣,一治一亂。當堯之時,水逆行氾濫於中國,蛇龍居之,民無所定,下者爲巢,上者爲營窟。書曰:‘洚水警餘。’洚水者

孟子 · 第五卷 · 滕文公下 · 第十節 [] 孟子

匡章曰:“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?居於陵,三日不食,耳無聞,目無見也。井上有李,螬食實者過半矣,匍匐往將食之,三咽,然後耳有聞,目有見。” 孟子曰:“於齊國之士,吾必以仲子爲巨擘焉。雖然,仲子惡能廉?充

孟子 · 第十一卷 · 告子上 · 第十六節 [] 孟子

孟子曰:“有天爵者,有人爵者。仁義忠信,樂善不倦,此天爵也;公卿大夫,此人爵也。古之人修其天爵,而人爵從之。今之人修其天爵,以要人爵;即得人爵,而棄其天爵,則惑之甚者也,終亦必亡而已矣。”

孟子 · 第七卷 · 離婁上 · 第一節 [] 孟子

孟子曰:“離婁之明,公輸子之巧,不以規矩,不能成方員:師曠之聰,不以六律,不能正五音;堯舜之道,不以仁政,不能平治天下。 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,不可法於後世者,不行先王之道也。故曰,徒善不足以爲

孟子 · 第七卷 · 離婁上 · 第二節 [] 孟子

孟子曰:“規矩,方圓之至也;聖人,人倫之至也。欲爲君盡君道,欲爲臣盡臣道,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。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,不敬其君者也;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,賊其民者也。孔子曰:‘道二:仁與不仁而已矣。’暴

孟子 · 第七卷 · 離婁上 · 第七節 [] 孟子

孟子曰:“天下有道,小德役大德,小賢役大賢;天下無道,小役大,弱役強。斯二者天也。順天者存,逆天者亡。齊景公曰:‘既不能令,又不受命,是絕物也。’涕出而女於吳。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,是猶弟子而恥受

孟子 · 第十一卷 · 告子上 · 第十七節 [] 孟子

孟子曰:“欲貴者,人之同心也。人人有貴於己者,弗思耳。人之所貴者,非良貴也。趙孟之所貴,趙孟能賤之。詩云:‘既醉以酒,既飽以德。’言飽乎仁義也,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;令聞廣譽施於身,所以不願人之文繡

孟子 · 第七卷 · 離婁上 · 第八節 [] 孟子

孟子曰:“不仁者可與言哉?安其危而利其菑,樂其所以亡者。不仁而可與言,則何亡國敗家之有?有孺子歌曰:‘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纓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我足。’孔子曰:‘小子聽之!清斯濯纓,濁斯濯足矣,自

孟子 · 第七卷 · 離婁上 · 第九節 [] 孟子

孟子曰:“桀紂之失天下也,失其民也;失其民者,失其心也。得天下有道:得其民,斯得天下矣;得其民有道:得其心,斯得民矣;得其心有道:所欲與之聚之,所惡勿施爾也。 民之歸仁也,猶水之就下、獸之走壙也。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