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易 · 益卦

巽上震下,利有攸往,利涉大川。 初九,利用爲大作,元吉,無咎。 六二,或益之十朋之龜,弗克違。永貞吉。王用享於帝,吉。 六三,益之用凶事,無咎。有孚。中行告公用圭。 六四,中行告公,從,利用爲依遷國。 九五,有孚惠心,勿問,元吉。有孚,惠我德。 上九,莫益之,或擊之,立心勿恆,兇。
拼音

所属合集

#周易

譯文

益卦:有利於出行。有利於渡過大江大河。 初九:有利於大興土木。大吉大利,沒有災禍。 六二:有人送給價值十朋的大龜,不能不要。佔得長久吉兆。周武王克商,祭祝天帝,吉利。 六三:因武王去世,祭祝時增加人牲,沒有災禍。抓到了俘虜,中途報告周公舉行祭把。 六四:東征勝利後,班師回來的路上報告周公成王有命,把殷商遺民處理好有利。 九五:抓到俘虜,好心待他們,不必追究。大吉大利。抓到俘虜,用財物優待使他們對我感激。 上九:沒有人幫助,還有人來攻擊。這時內心不堅定,必然兇險。

注釋

益:增益。全卦內容是說明損益的道理,與“損卦”構成一個組卦。 用:於。 大作:大興土木,建築。 益之:這裏的意思是祭把時增加人牲。 用:因爲。 凶事:喪事,這裏指周武王去世。 中行:中途。 用圭:指祭把,因爲祭把時要執畦(即圭),所以用來代指。 依:即殷,指殷代。 惠心:安撫,好心。勿問:不必追問。 德:用作‘得”,這裏指所獲財物。 莫:沒有人。 益:幫助。 擊:攻擊。 恆:長久,堅持不變。

賞析

爲了與“損卦”對應,“益卦”進一步用周王朝由盛到衰、行將危亡的歷史事實來闡發益損相互轉化的道理,意在告誡周朝統治者及時採取措施,防止周朝的衰亡。 作者的良苦用心確實可以理解,說得深刻在理。然而,我們經常見到的情況是:道理與事實的背離,人的意願與歷史發展的趨勢相左,以及統治者專斷粗暴或剛愎自用或利令智昏奢靡淫逸而斷送家國。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,帝王專制制度決定了真理的力量十分有限,起決定作用的政治因素是統治者個人意志。不受任何約束的帝王權力可以無限膨脹,道理是否起作用,完全取決於統治者的個人好惡。正如我們看到的,無論《周易》的作者把損、益的道理講得多麼深刻,仍然沒能挽救周王朝的衰亡。 這使我們想到:真理要真正發揮作用,必須同權力(包括各種形式:法律的,政治的,輿論的,制度的等等)相結合,以強制的或公衆的形式訴諸於個人,而不是相反。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“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”,恐怕更爲深刻。

姬昌

姬昌,姬姓,名昌,周太王之孫,季歷之子,周朝奠基者,岐周(今陝西岐山)人。其父死後,繼承西伯侯之位,故稱西伯昌。西伯昌四十二年,姬昌稱王,史稱周文王。在位50年,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。 周文王在位期間,“克明德慎罰”,勤於政事,重視發展農業生產,禮賢下士,廣羅人才,拜姜尚爲軍師,問以軍國大計,使“天下三分,其二歸周”;收附虞、芮兩國,攻滅黎(今山西長治)、邘(今河南沁陽)等國;建都豐京(今陝西西安),爲武王滅商奠基;舊傳《周易》爲其所演。除此之外,創周禮,被後世儒家所推崇。孔子更是稱文王爲“三代之英”。 周文王五十年(前1056年),文王崩,葬於畢原。西周王陵(周公廟遺址)位於陝西寶雞岐山縣鳳凰山南麓。 前1046年,姬昌嫡次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,追尊姬昌爲文王。 690年,武則天稱制時自稱武家爲姬昌後代,追尊周文王爲始祖文皇帝。 ► 67篇诗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