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易 · 夬卦

兌上乾下,揚於王庭,孚號。有厲,告自邑。不利即戎,利有攸往。 初九,壯於前趾,往不勝,爲咎。 九二,惕號,莫夜有戎,勿恤。 九三,壯於頄,有兇。君子夬夬獨行,遇雨若濡,有慍無咎。 九四,臀無膚,其行次且。牽羊悔亡,聞言不信。 九五,莧陸夬夬中行,無咎。 上六,無號,終有兇。
拼音

所属合集

#周易

譯文

央卦:王庭中正在跳舞取樂,有人呼叫“敵人來犯”。邑中傳來命命:“不利出擊,嚴密防範。”有利於出行。 初九:腳趾受了傷,再前往,腳力不勝將遭難。 九二:有人驚呼,夜晚敵人來犯,但不必擔心。 九三:顴骨受了傷,兇險。君子獨自匆匆趕路,遇到下雨淋溼了全身,很不高興,但沒有災禍。 九四:臀部受了傷,走起路來十分困難。牽羊去做買賣,悔恨羊丟失了,問怎麼丟的,卻說不清楚。 九五:細角山羊在路中間歡快蹦跳,沒有災禍。 上六:狗叫,結果將兇險。

注釋

夬(guai):夬是“快”的本字,有快樂和快速兩種意思。全卦內容主要講防範敵人和行旅。 揚:拿着兵器跳的武舞。 孚號:呼號。 有厲:有敵人來侵犯。 即戎:馬上進行防禦。 壯:受傷。 惕號:驚恐呼號。 莫:“暮”的本字,意思是太陽下山。 馗:顴骨。 夬夬:急匆匆的樣子。 若:而。 儒:淋溼。 慍:不高興,不滿。 膚:肉。 臀無膚:這裏是說臀部受了傷。 煙次且:用作“越趄”,意思是走路很困難的樣子。 聞:用作“問”。 言:用作“愆”,意思是虧損。 信:申辯,說明。 莧:細角山羊。 陸:意思是蹦跳。 中行:路中間。 無:應爲“犬”字。

賞析

看來,古人過日子很難有安定團結的時候,隨時都可能受到外敵入侵,隨時都會有傷亡疾病的威脅,因而提心吊膽,小心翼翼,不敢有絲毫鬆懈。居家度日是如此,外出經商是如此,尋歡作樂也是如此。一句話,任何時候都要有備無患。 存在着不安定的因素,便會產生憂患意識;有了憂患意識,纔會設法尋求各種防範措施。這一卦所講,不是防天災,而是防人禍;不是防自己人,而是防外族。這種憂患意識,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中斷過,並且早已深入到了整個民族的深層意識之中。 有了這種憂患意識,不斷學會保護自己,才經得起種種磨難。正像猶太民族一樣,三千年流離失所,在膽戰心驚的恐懼心理籠罩下度日,卻沒有一刻忘記過爲重新建立家園而奮鬥,最後終於如願以償。歷史上的中華民族曾經強大過,又何以在近代落伍了?這裏面有太多的話可說,怎能是一個憂患意識所能解答。 儘管如此,憂患意識的確是焦點所在,其根源,可以追溯到我們遠古的祖先們那裏。

姬昌

姬昌,姬姓,名昌,周太王之孫,季歷之子,周朝奠基者,岐周(今陝西岐山)人。其父死後,繼承西伯侯之位,故稱西伯昌。西伯昌四十二年,姬昌稱王,史稱周文王。在位50年,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。 周文王在位期間,“克明德慎罰”,勤於政事,重視發展農業生產,禮賢下士,廣羅人才,拜姜尚爲軍師,問以軍國大計,使“天下三分,其二歸周”;收附虞、芮兩國,攻滅黎(今山西長治)、邘(今河南沁陽)等國;建都豐京(今陝西西安),爲武王滅商奠基;舊傳《周易》爲其所演。除此之外,創周禮,被後世儒家所推崇。孔子更是稱文王爲“三代之英”。 周文王五十年(前1056年),文王崩,葬於畢原。西周王陵(周公廟遺址)位於陝西寶雞岐山縣鳳凰山南麓。 前1046年,姬昌嫡次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,追尊姬昌爲文王。 690年,武則天稱制時自稱武家爲姬昌後代,追尊周文王爲始祖文皇帝。 ► 67篇诗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