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 · 第五卷 · 滕文公上 · 第三節 [周] 孟子 滕文公問爲國。 孟子曰:“民事不可緩也。《詩》雲:‘晝爾於茅,宵爾索綯;亟其乘屋,其始播百穀。’民之爲道也,有恆產者有恆心,無恆產者無恆心。苟無恆心,放僻邪侈,無不爲已。及陷乎罪,然後從而刑之。是罔
孟子 · 第五卷 · 滕文公下 · 第一節 [周] 孟子 陳代曰:“不見諸侯,宜若小然;今一見之,大則以王,小則以霸。且志曰:‘枉尺而直尋’,宜若可爲也。” 孟子曰:“昔齊景公田,招虞人以旌,不至,將殺之。志士不忘在溝壑,勇士不忘喪其元。孔子奚取焉?取非其
孟子 · 第五卷 · 滕文公下 · 第二節 [周] 孟子 景春曰:“公孫衍、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?一怒而諸侯懼,安居而天下熄。” 孟子曰:“是焉得爲大丈夫乎?子未學禮乎?丈夫之冠也,父命之;女子之嫁也,母命之,往送之門,戒之曰:‘往之女家,必敬必戒,無違夫子
孟子 · 第五卷 · 滕文公下 · 第三節 [周] 孟子 周霄問曰:“古之君子仕乎?” 孟子曰:“仕。傳曰:‘孔子三月無君,則皇皇如也,出疆必載質。’公明儀曰:‘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吊。’” “三月無君則吊,不以急乎?” 曰:“士之失位也,猶諸侯之失國家也
孟子 · 第五卷 · 滕文公下 · 第四節 [周] 孟子 彭更問曰:“後車數十乘,從者數百人,以傳食於諸侯,不以泰乎?” 孟子曰:“非其道,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;如其道,則舜受堯之天下,不以爲泰,子以爲泰乎?” 曰:“否。士無事而食,不可也。” 曰:“子
孟子 · 第八卷 · 離婁下 · 第二十六節 [周] 孟子 孟子曰:“天下之言性也,則故而已矣。故者以利爲本。所惡於智者,爲其鑿也。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,則無惡於智矣。禹之行水也,行其所無事也。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,則智亦大矣。天之高也,星辰之遠也,苟求其故,千歲
孟子 · 第十卷 · 萬章下 · 第八節 [周] 孟子 孟子謂萬章曰:“一鄉之善士,斯友一鄉之善士;一國之善士,斯友一國之善士;天下之善士,斯友天下之善士。以友天下之善士爲未足,又尚論古之人。頌其詩,讀其書,不知其人,可乎?是以論其世也。是尚友也。”
孟子 · 第十一卷 · 告子上 · 第一節 [周] 孟子 告子曰:“性,猶杞柳也;義,猶桮桊也。以人性爲仁義,猶以杞柳爲桮桊。” 孟子曰:“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爲桮桊乎?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爲桮桊也?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爲桮棬,則亦將戕賊人以爲仁義與?率天下之人而禍
孟子 · 第五卷 · 滕文公下 · 第五節 [周] 孟子 萬章問曰:“宋,小國也。今將行王政,齊楚惡而伐之,則如之何?” 孟子曰:“湯居亳,與葛爲鄰,葛伯放而不祀。湯使人問之曰:‘何爲不祀?’曰:‘無以供犧牲也。’湯使遺之牛羊。葛伯食之,又不以祀。湯又使人
孟子 · 第五卷 · 滕文公下 · 第六節 [周] 孟子 孟子謂戴不勝曰:“子欲子之王之善與?我明告子。有楚大夫於此,欲其子之齊語也,則使齊人傅諸?使楚人傅諸?” 曰:“使齊人傅之。” 曰:“一齊人傅之,衆楚人咻之,雖日撻而求其齊也,不可得矣;引而置之莊
孟子 · 第五卷 · 滕文公下 · 第七節 [周] 孟子 公孫丑問曰:“不見諸侯,何義?” 孟子曰:“古者不爲臣不見。段幹木逾垣而闢之,泄柳閉門而不內,是皆已甚。迫,斯可以見矣。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,大夫有賜於士,不得受於其家,則往拜其門。陽貨矙孔子之亡也
孟子 · 第十一卷 · 告子上 · 第三節 [周] 孟子 告子曰:“生之謂性。” 孟子曰:“生之謂性也,猶白之謂白與?”曰:“然。” “白羽之白也,猶白雪之白;白雪之白,猶白玉之白與?”曰:“然。”“然則犬之性,猶牛之性;牛之性,猶人之性與?”